四個月前的跨境電商稅收新政一石激起千層浪--為了減少國家稅收的流失及不公平貿易競爭的影響,國家在4月8日出臺了針對跨境電商征稅的新政。剛剛方興未艾的跨境電商進口熱一下子冷卻下來,行業前景不甚明朗。
跨境電商未來路在何方?政策實施實際效果如何?科捷物流跨境電商事業部負責人馬春放將一一解答。
先來看一下稅改前后的政策是如何變化的:
稅改后對通過跨境電商入境的商品定義為貨物,對于進口貨物的監管也變得更加嚴格,正面清單上的貨物必須獲得相應的檢驗檢疫許可證,既通關單,才能合法進口。然而事實上,此通關單的實際獲取難度和成本遠高于進口貨物的成本,此舉著實打擊了大部分跨境電商。
另一方面,除稅率提高外,稅費征收的主體標準也由稅改前的物品到岸價變為稅改后的貨物銷售價。對于本身毛利就低的高頻次低消費的爆款商品來說,進口成本大幅上升,售價與國內市場產品差異減小,銷量受到極大影響。大部分跨境電商應對的策略是不再進貨,清銷已有庫存。連鎖效應導致保稅倉的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提供保稅倉儲服務的物流公司也受到了巨大沖擊。
雖然政策導向使行業規范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政策出臺的倉促性,新政下國家對檢驗檢疫許可證等通關文件的要求將暫緩一年執行。這無疑為各大跨境電商提供了探索新模式和新機遇的機會。
那么在現行新政下,跨境電商應該如何突圍?是否存在既能適應新政又能保證跨境電商利潤的模式呢?
科捷物流跨境電商負責人馬春放給出的答案是:有。
香港作為國際化的港口,在金融和供應鏈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基于現行新稅制,為了控制進口成本,絕大部分跨境電商選擇以香港作為中轉倉,再以直郵方式從香港進口。此舉固然能夠規避“通關單監管”,但是香港的倉儲和人力成本之高卻抵消了稅收上的大部分優惠。
針對這一局面,馬春放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香港輔助倉,既以深圳保稅倉作為香港倉的輔助倉進行進口操作。香港輔助倉作為新政下跨境電商模式的一種全新嘗試和探索,不僅能夠幫助一切需要倉儲及進口服務的商家解決清關難題,而且相對于傳統的香港倉進口模式,能夠節省出近三分之二的進口成本。
科捷物流具備專業的報關能力和過硬的海關渠道,同時在深圳前海保稅區布局了自有的保稅倉。馬春放提出,應對新政的改革,應開展全新的業務模式。科捷物流能夠提供一體化的全鏈條服務:進口貨物先存于深圳前海保稅倉,客戶下單后,形成包裹,再通關暫存香港倉,由香港倉以直郵模式統一進口清關,入境后安排國內段快遞公司進行遞送。
鑒于科捷深圳保稅倉的低倉儲成本和智能管理優勢,在貨物真正入關前以深圳倉暫替香港倉,即使加上深圳倉到香港倉的一切倉運、人力和服務費用,總成本依然可比直接從香港倉進口節約近三分之二,大幅降低了進口貨物的成本,形成價格優勢,提高了跨境電商的市場競爭力。
對于商家擔心的時效問題,馬春放表示由于貨物進港無法當天出關,整個流程只會在此環節增加一天;而香港倉部分為即需即發。海淘顧客本身對時效并不敏感,因此時效的影響微乎其微。相比于降低三分之二的進口成本,反而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貨物會更容易爭取到日益精明的消費者。